1、智力发育迟缓
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在语言理解、语言获得、言语表达等方面都比普通儿童落后或迟缓,主要表现为适应行为、语言能力均低下。
2、听力障碍
听力是学习语言和发展认知的必备条件,正常的听力是语言学习的前提。听力障碍儿童由于缺乏有声环境和言语刺激,在语言发育最关键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言语-语言障碍。父母和医生往往关注新生儿期听力筛查的结果,但容易忽视儿童期听力的再次筛查,而儿童期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听力损失的比率明显高于新生儿期。
3、特定型语言障碍
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儿童的非语言智力(非语言智商≥85)和听力在正常范围,而语言习得、理解和表达出现困难,不能直接归咎于身体残疾、智力障碍、语言环境匮乏等因素。主要特征:
学会发第一个词的时间晚,大多在2岁以后(正常在10~15月出现);
接近3岁时才能发出单词或两个词的句子(正常出现在12~18个月);
接近4岁时才会用代词,尤其是“我”(正常出现在3岁左右);
词汇量少,比如2岁时词汇量小于30个,3岁时不会说短语;
不会说复杂句子,不遵守正常词序,用第三人称代替说“我”。
4、发育行为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绪障碍等儿童也会以语言发育迟缓为首发症状或同时伴随语言发育迟缓,而上述疾病均有其特征性表现,如孤独症患儿往往缺乏目光交流、行为刻板、兴趣狭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注意涣散、多动冲动,游戏活动中经常难以维持注意,似听非听、坐立难安。
5、环境因素
养育环境:儿童早期,家庭几乎是儿童发展的全部环境,玩具和书籍是父母与儿童交流的主要媒介。年轻的父母奔波于职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成为看护养育的主力军,老人可能更重视儿童生理、安全上的照料,对儿童言语认知、游戏参与的互动性不足,整个家庭容易忽略讲故事、做象征性游戏等互动方式对语言发育的积极作用。
屏幕暴露: 家长总认为宝宝在电视机前安安静静看2-3小时,是专注力好的表现,其实不然,屏幕交流是单向的,缺乏了情感互动,家长及时有效地回应和亲子互动有助于刺激儿童大脑神经元之间建立连接,获得认知刺激、情绪调节和社会参与。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2岁以下儿童接触各种屏幕,2~5岁儿童每日屏幕暴露时间不应超过1 h。